
當地時間2020年3月3日中午,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在芝加哥正式宣布,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兩位女建筑師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和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榮獲2020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她們是史上第47和第48位獲獎者,也是首次榮獲該獎的愛爾蘭建筑師。該獎項是國際上公認的建筑界最高榮譽。
在這一屆的評審會中,歷史上首次達到了男女比例一比一,除了常務理事和主席之外,包含建筑評論家、策展人安德烈·阿拉尼亞·科雷亞·杜·拉戈,建筑歷史學家、教育家、策展人和作家巴里·伯格多爾,女建筑師及201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同時還有三位建筑教育家王澍、本妮德塔•塔格里亞布,以及德博拉·伯克。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評審會會格外青睞格拉夫頓事務所這兩位長期致力于建筑與教育的女建筑師。格拉夫頓的代表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類建筑以及文化和公共機構,其中學校作品占了絕大多處,兩位女建筑師在設計學校的過程中,沒有因循成規,而是深入挖掘制度和反思教育所根植的語境,做出既根植于愛爾蘭土壤,也具有普適性與開放性的作品。
“于我們而言,教學始終是一種平行現實”,法雷爾這樣評論四十多年致力于建筑教育的生涯。“大學項目是城市的縮影,這里包含三個層面——管理者和專業人才、教學設施,而后即城市。”
格拉夫頓建筑事務所(Grafton Architects)1978年在都柏林建立,最初的五位合伙人中,只有法雷爾和麥克納馬拉堅持留了下來。她們早期的許多作品都是建在他們的祖國愛爾蘭,后來她們也贏得了意大利、法國和秘魯等世界各地的重大項目。她們的作品精雕細琢,在漫長的四十年間,也僅僅完成了不到四十個項目。在她們的作品風格中具有深刻的在地性(也可以理解為“場所精神”)和力量感。既深入研究建筑所在的環境,探索場所精神,又以人的尺度為標尺,將建筑體塊與人的適應性相結合,兼具細膩的人文關懷。
路易·康和柯布西耶對于傳統材料的運用給了兩位建筑師很大的啟發,以至于她們經常采用混凝土、磚、以及煤渣砌塊等建筑材料,形成體量巨大,充滿紀念感的建筑形態。她們的作品中運用嫻熟的手法處理細節,尤其是交疊和分割的空間處理。將灰空間打造為空間的亮點,在建筑的外型上雖然沒有過多的吸引眼球的手法,卻處處讓人感到舒適。憑借著敏銳的洞悉力、開放好奇的探索精神以及對文化和氛圍的深刻尊重,法雷爾和麥克納馬拉總是能夠讓建筑作品中產生對周邊環境甚至整個城市的適當呼應。
另外,在格拉夫頓事務所的作品中,如何設計建筑物的復雜分區,以至于景觀可以滲透入室內空間,與更為宏大的外部空間相連接是重中之重。如何讓自然光可以穿透進來激活建筑物深處的內部空間,這在許多項目中都是一個挑戰。例如位于倫敦的金斯頓大學學習中心(英國倫敦,2019年)項目,即是通過開放空間、下沉中庭,玻璃幕墻和天光的大量運用讓自然光穿越房間的游廊,令人們感覺光線穿透了樓宇內部相互交錯、大小各異的各個空間。也許是長期浸潤在愛爾蘭濕冷的氣候中,兩位設計師經常采用大空間室內,配以開天窗或高層窗戶,使得溫暖的光線得以穿過建筑物的內部空間。

金斯頓大學學習中心中庭(格拉夫頓事務所)
比起之前的人們所熱議的人選史蒂文·霍爾或隈研吾等明星建筑師,兩位女建筑師的建筑和她們長期秉承的實踐低調得驚人,可能很多業內人士都沒有聽說過她們的名字。在2020年度評審會的評審詞中,提到了兩人“對待建筑及創作方式永不妥協的敬業實踐”,“對合作的堅韌信念”,“對追求卓越建筑的長久承諾”,“對環境擔負責任的創作態度”,“國際化視野”,同時“對每個項目地點的獨特性兼收并蓄”。而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兩位建筑師作品和人格中踏實的韌性,以及長期實踐產生的深刻而具有力量感的存在。
法雷爾和麥克納馬拉是比例運用的大師,她們所設計的建筑正如理論家和評論家馬克•威格利形容的,“不沉重,不安靜,但總是讓人感到親近”。在宏大的建筑物中也能以人的比例保持與環境的親密感。
在扎實地在愛爾蘭從業25年后,她們迎來了第一個愛爾蘭本土以外的國際委托項目——位于米蘭的博科尼大學(意大利米蘭,2008年),作品獲得了2008年世界建筑節年度建筑大獎。這個項目坐擁一處完整的城市街區,兩位建筑師以縱向取代橫向,打造出一個由一系列樓閣庭院組成的校園,寬敞多樣的開放空間引發更多自然發生的相遇與交流,建筑從內部營造出一種社區的感覺,輕松自在地置身于所處的城市之中。
這一巨型石材幕墻建筑一定程度上讓人回想起路易·康的經典作品中,具有力量感的混凝土厚重體塊。建筑體量可被劃為三個不同的部分:容納多樣性活動的大禮堂和其它區域的下沉空間;位于首層的流動空間;以及承載著更多功能性的“懸浮式”體塊。大禮堂占據了主立面,并提供了一種象征性的存在感。大面積通透元素和多重景觀的運用使得光線充滿了整座建筑,走過街道,很難不被吸引到室內空間的情境中。在這個項目完成之后,其余的國際項目也接踵而至。

博科尼大學(格拉夫頓事務所作品)
“建筑師是空間創造者,而不是物體創造者。”兩位建筑師一致認為,“我們希望構建那種讓人們感到安好的空間,讓人們感到愉悅,讓他們獲得尊嚴感,方位感,歸屬感和與他人的關聯感。”
這也許是為什么她們所設計的建筑總是無需華麗或浮夸的手法,自然呈現著具有力量的在地感,在建筑體量和風格上不追求標新立異,而是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在空間和形式上也體現了和諧與美感。正如普里茲克獎的評語中提到的,“她們的建筑就像一個個’好鄰居’,力求能做出超越建筑邊界本身的貢獻,因而使城市的運轉更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