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國硅酸鹽學會電子玻璃分會第十屆二次理事會暨技術研討會在東旭集團北京總部隆重舉行。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工信部電子司、國務院資深參事、財政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工程院、國標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京東方集團、中國電子彩虹集團、中國建材集團、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建材規劃研究院、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中國光學光電子學會液晶分會、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OLED產業聯盟、電子玻璃分會理事與高級顧問等政府、產業及學術界代表10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據了解,中國硅酸鹽學會電子玻璃技術研討會是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電子玻璃學術交流盛會。此次技術研討會旨在匯集電子玻璃方面的官產學研力量,探討電子玻璃行業創新發展之路,剖析大數據下電子玻璃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應用更新,推進新科研項目成果轉化機制創新,促進電子玻璃產業的健康發展。

王建強主持中國硅酸鹽學會電子玻璃分會第十屆二次理事會暨技術研討會開幕
會上,中國硅酸鹽學會電子玻璃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建強表示,我國光電顯示產業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全球制造大國,這非常值得我們驕傲,但我國并非光電顯示產業強國,光電顯示產業的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
他指出,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產品附加值低、低端產品多、高端產品話語權不強,產業綜合實力亟待提高;二是目前國內高世代TFT、OLED玻璃基板亟需技術上的突破,以形成與面板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產業生態鏈;三是加快《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創新中心的建設,這不僅僅是單個企業實力的表現,而是代表了一個行業的競爭力。
以面板為例,不到十年時間,我國面板產線從最初的7條快速增長到22條,2015年出貨量近4500萬平方米,躍居世界第三,但銷售收入僅占全球13%。而掌握電子玻璃等產業鏈核心基礎原材料的國際巨頭,依然是國內光電顯示產業乃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掣肘,嚴重制約了整個產業升級,甚至威脅到國家支柱產業的安全。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感慨道,曾因未能掌握核心芯片技術,中興和華為兩大中國民族品牌代表在海外發展中多次遭遇挫折,有被制裁的、有被拒之門外的,被稱之為“中興之痛,華為之癢”。
“希望產業界能將產業鏈建設的更加完善,生態鏈發展的又快又好。而我們將努力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會上,彭紅兵對電子玻璃等核心產業做大做強提出殷切希望。
作為國內電子玻璃產業的領軍企業,王建強表示,東旭曾率先突破了國際巨頭對玻璃基板的技術封鎖,去年又率先在國內啟動了G8.5高世代基板產線建設,填補了國內空白,基本實現了玻璃基板全世代覆蓋,大幅推動了光電顯示產業國產化戰略。面對國際巨頭更多的封鎖,他呼吁官產學研各方聚力,攜手同行,打破外界給予民族產業發展的枷鎖。

中國硅酸鹽學會電子玻璃分會第十屆二次理事會及技術研討會
資料顯示,東旭集團以光電顯示產業起步,曾在鄭州旭飛建成國內第一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目前已發展成為集光電顯示、新能源、金融、地產等為一體的大型多元產業投資集團,旗下擁有東旭光電(000413.SZ)、東旭藍天(000040.SZ)、嘉麟杰(002486.SZ)三家上市公司和近200家全資及控股公司。其中,旗下上市公司東旭光電已成為中國本土最大的液晶玻璃基板生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