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兩會時,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關乎全國民眾生活的一件大事,自開幕以來,國內、國際各大媒體都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創新”、“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新時代中國特色外交”等詞匯成為競相傳播的兩會熱詞,而網民也十分關注“委員通道”、“個稅起征點”等的熱詞。
人大代表中有來自玻璃行業的大人物,他們為玻璃產業提出更好的建議是自然的,但今年兩會也有不少代表“跨界”聚焦到玻璃上,那么他們都提出了哪些建議與玻璃界息息相關呢?
加快專利審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作為科技界的新委員,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群飛說起自己當年去打工,從事的是手表玻璃行業,因為沒什么門檻,所以誰都可以做。時代更迭,科技進步,手機走入尋常百姓家。當時她想,自己也是個手機的消費者,看到手機有機玻璃屏容易出現劃痕,又不耐高溫容易變形,就想能不能找一個材料把它替代。后來,她將其掌握的手表玻璃工藝運用到手機面板生產上,沒想到一下子取得了成功。“這其實就是身邊一個很小的事情,要善于觀察。一些老的事物,嫁接到另一領域,就成了一項創新。”周群飛說。
這次全國兩會,周群飛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強烈關注創新成果轉化的問題。“我覺得國家對專利的認證時間較長,希望可以更快一點。”周群飛介紹,電子消費產品和外觀設計迭代迅速,很多新的開發設計,生命周期往往只有兩三個月。企業投入大量精力研發出來的產品,往往專利還沒拿到,就很快被別人復制,得不償失。她呼吁相關部門加快改革,盡可能縮短實用新型專利的審批時間,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城市玻璃幕墻應定期抽檢強制年檢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玻璃幕墻的運用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一些幕墻玻璃墜落事故也不時發生。玻璃幕墻建筑的監管、安全如何?調研顯示的結果不容樂觀。在建設過程中,雖有嚴格的質量監督檢查過程,但有一個重大隱患不容忽視:在《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表》中,易于替換的結構構件設計使用年限25年,但在《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里并沒有明確一般玻璃幕墻的使用年限,但其中結構膠及密封膠的質保期只有10年-15年。有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環境、施工質量等眾多原因,在一兩年左右的時間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安全事故發生,而石材幕墻的情況與玻璃幕墻基本一致。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濟南機務段技術科高級工程師王娟王娟表示,在實際操作中,普通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一般都是50年以上,特別重要的建筑設計使用年限須達到100年的要求。建筑外墻的設計使用壽命,遠不如建筑物本身的年限久。“剩余年限的使用過程中,如何保證建筑物外墻與主體結構達到同步,如何在外墻達到設計年限后進行保養維護維修,避免因構件或結構膠老化使材料脫落是而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為此,王娟建議,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組織建筑、法律專業等相關專家,起草制定關于建筑物幕墻在設計使用年限到期后,像汽車、消防設施、電梯、壓力容器等定期強制年檢的法規。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可規定每五年對幕墻的構件、結構膠等抽查檢驗,以掌握其安全性。制定對不安全幕墻進行維護、維修、更換的細則。同時,她還建議對建筑物幕墻、玻璃幕墻設立檢驗機構和檢驗標準,引入第三方管理。需要維修更換的,由有資質的施工單位進行維修更換,以各種手段,確保外墻幕墻與建筑物主體結構使用年限達到同步。
科技帶動創新發電玻璃應用值得期待
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出現55次。報告指出,在過去五年,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并跑、領跑。全國人大代表,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表示,在創新的指引下,技術升級帶動產業升級,以科技創新帶動產品創新,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
“在顯示屏玻璃領域,創新成果也讓廣大民眾更有獲得感,這體現在讓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玻璃的技術創新,推動了整個產品成本下降。在新能源產業,在光伏玻璃領域,我們為晶硅太陽能電池提供基板和蓋板玻璃,打破國外壟斷。日常的汽車玻璃,我們以前需要進口,但是現在完全可以自主生產。另外,在特種玻璃領域,如航空航天、深海探測、高鐵用玻璃領域,我們也有了相當的技術儲備。通過努力,我們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推動了中國玻璃行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化能力由跟跑、并跑向領跑跨越。”
彭壽表示,能發電的玻璃已經誕生,未來將在建筑等行業嶄露頭角。如果說將光伏方陣依附于建筑物上還屬于光伏發電的1.0版本,那么發電玻璃可以說是它的升級版了。會發電的玻璃其實是在一塊超白高透的玻璃表面鍍了一層4微米厚的碲化鎘材料。它屬于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一種,光伏組件以建筑材料的形式出現,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
彭壽描繪了一幅未來居家場景:小區的住宅樓里,向陽一側的墻面上已經看不見“掏出”的小窗,陽光透過發電玻璃拼接而成的幕墻,讓臥室顯得敞亮、溫暖,室內并未因持續照射而干燥炎熱。頂燈、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通過玻璃的光能轉換照常工作。炎炎夏日,屋主也不用擔心用電量過高而斷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彭壽說:“政策福利讓我們在綠色發展和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上更有信心。”他暢想,未來幾年,“發電玻璃”將在普通百姓的日常住行中廣泛使用,騎行的電瓶車、電動汽車充電樁、室外車棚,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就連手機屏幕也可能會鍍上一層導電膜,實現太陽能自動充電。

酒類過度包裝建議統一使用玻璃器皿
兩會期間,來自安徽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提交了《關于禁止(限制)使用陶瓷作為酒類飲料包裝器皿的建議》。他曾對當地白酒包裝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中高端白酒多為3層包裝,低端白酒多為1-2層包裝。“如此龐大的產銷總量所產生的包裝垃圾數量驚人,目前國內還沒有相關的機構和權威部門就我國一年酒類消費所產生的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包裝垃圾作過詳細準確的調查統計。”除酒類過度包裝問題,王建偉還調查發現,白酒第一層包裝所采用的材料大多以玻璃和陶瓷制品為主,其中玻璃制品所占比例約六成以上,陶瓷、金屬類等其他包裝材料占比約為四成。
“按2015年中國白酒年銷量1278.8萬千升、0.5升為一個包裝單位計算,中國一年所產生的白酒類陶瓷器皿包裝垃圾約102億個。”王建偉認為,陶瓷器皿無法進行回收再利用,只能廢棄填埋,造成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的巨大浪費。對此他建議,盡快制定白酒行業包裝國家標準,科學合理地規范白酒行業包裝。提倡采用玻璃容器作為白酒類第一層包裝容器,禁止使用陶瓷作為酒類飲料包裝器皿。“玻璃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硅酸鹽,化學性質非常穩定,不會被酒精類等酸性食品腐蝕。另外玻璃制品還可回收再利用,有效節約資源消耗。”他還稱,根據相關資料,陶瓷中鉛等其他重金屬含量較高,如果用陶瓷器皿作為白酒等酸性食品的包裝容器,可能有過量鉛溶出而引起鉛中毒。
對于酒類包裝材質使用的問題,白酒行業專家蔡學飛認為,統一使用玻璃容器可能會弱化中國酒水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酒行業的發展。“與其討論統一容器,不如解決陶瓷材料的創新使用問題。”中山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蔣卓勤也表示,對陶瓷包裝“一刀切”禁用不太可能。“玻璃制品和陶瓷器皿一樣,都有可能因為原材料中重金屬超標而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關鍵還是要看包裝容器的原料和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目前我國尚未建立食品級陶瓷和玻璃瓶的標準,為確保食品安全,應盡快建立相關標準,并對這些包裝的生產進行嚴格監管。”
從源頭減少垃圾量建立專門的玻璃回收站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湖南省委主委張大方今年兩會重點關注垃圾分類處理這個民生問題。“近年來,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有所減少,但廢紙、廢罐、廢塑料等包裝物以及廢棄電池等卻急劇增多,尤其是一次性物品消耗了大量資源,增加了垃圾的產生量,使用的代價高昂。”在張大方看來,當前,垃圾分類處理未能在源頭上實現垃圾減量,呼吁倡導實施“綠色精量消費”。
“混合收集增大了處理難度,這個問題是目前的重點。”張大方呼吁,完善垃圾的分類標準;城市垃圾種類較多,可在公共場合設立紙質垃圾、塑料包裝、特殊垃圾和其他垃圾回收箱,同時建立專門的玻璃回收站,“可效仿德國的垃圾回收處理模式,由政府聯合廠家針對部分金屬包裝和飲料塑料包裝進行有償回收;另外,還可開展大型超市垃圾回收試點工作。垃圾分類回收后,還應研發適合國情的垃圾處理技術。”張大方建議,針對垃圾中含水量高、熱值低、廚余物含量高的特點,大力研發相關垃圾處理技術,如沼氣發電、生物酵解、納米材料降解、光分解等,提高垃圾焚燒技術標準,發展焚燒余熱利用技術,減少二次污染,采取衛生填埋的處理方式,狠抓城鄉垃圾站的提質改造,逐步提高垃圾處理的技術水平。

建立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機制優化傳統產業布局
全國人大代表、安陽市市長王新偉帶到兩會上的一條建議:建立完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資金分配機制,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
他指出,大氣污染防治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解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問題,既需要各地增強定力、保持韌勁、持之以恒攻堅,也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幫助地方解決自身難以化解的難題,為此他建議:
一是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的激勵機制。建議國家整合優化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基金,通過“以獎代補”形式激勵支持企業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和超低排放改造,對退出的企業進行補償,幫助企業降低治理成本。同時注重發揮好專項基金的引導作用,帶動形成市場化多渠道的大氣治理投入機制。
二是抓好頂層設計,優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傳統產業布局。“2+26”城市中,鋼鐵、焦化、水泥、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占比大。建議國家根據各地環境容量,開展區域環境承載力評價,制定產業政策,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生態環境與產業結構包容共生、可持續協調發展。
三是建立完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約束機制,實行綠色環保調度制度。按照“誰改造誰受益,早改造早受益”的原則,建立綠色環保調度制度,對通過改用清潔能源、實現超低排放、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企業,不再列入錯峰生產和污染天氣管控清單,享受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和若干差異化激勵政策。對達到相應標準的企業,實施差別化管控,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提標改造、綠色發展。
四是完善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資金分配機制。現在對“2+26”城市安排大氣污染防治支持資金采取的是切塊分配方式,不同區域獲得資金支持的規模相差懸殊。建議完善分配機制,綜合考慮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壓縮總量、降幅水平、地方治理投入和淘汰退出企業規模等因素,改進資金分配辦法,以體現國家對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的均等支持,充分調動各地大氣污染防治積極性。特別是傳統產業提標改造、落后產能退出等方面,加大對通道城市及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予以傾斜。
五是擴大清潔取暖財政補貼范圍,將安陽、濮陽、焦作納入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城市。
“畝均論英雄”:正向激勵+反向倒逼
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時代命題。在人大代表們的發言和建議中,“畝均論英雄”這一關鍵詞頻頻被提及。“畝均論英雄”這一發端于浙江的改革舉措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地方借鑒。
今年初,浙江省政府發布《關于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根據“意見”,這一辦法的考核范圍由工業擴大到服務業、由企業擴大到地方政府:將年度用地、用能、排放等資源要素分配,與市、縣(市、區)“畝產效益”績效掛鉤。其中規定,工業畝均稅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縣(市、區),將適當減少新增工業用地指標。
如何評定企業績效?浙江各地措施大致相同:給企業打分的具體指標包括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等,對工業企業進行綜合評價,將之劃分為四大類,采取不同的獎懲措施。畝產效益高的企業,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推動土地、用能、排污權等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聚。
“按‘畝均稅收’等指標來論高低,這是目前衡量企業經營水平的各類參數中相對公平理性的。”當前浙江的土地、能源、環境容量等要素資源仍較為緊缺,占有資源要素較多,卻不產生相應的高效益,這是一種資源錯配、低配。而“畝均論英雄”是矯正資源錯配、低配的一劑良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近年來,浙江一直在不斷摸索和實踐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這一改革對企業的促動很大,差別化土地使用稅、排污指標等方式倒逼企業盤活存量,提高使用效率,淘汰落后產能。
以嘉興平湖的華瑞玻璃有限公司為例,2013年以來該企業在“畝均論英雄”考核中,連續兩輪被評為D類企業。按照考核規定,企業用電每度提高0.3元,用水每立方米提高0.5元。僅這兩項,企業每年就多支出500多萬元。考核的倒逼作用是明顯的。華瑞玻璃近年來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國內最先進的智能生產線,在最近的考核中一躍成為B類企業。不進行轉型升級的企業,則只有關停。近三年來,嘉興僅平湖市就淘汰2300多家企業。
在全面升級“嘉興市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辦法”的同時,嘉興市最近又發布了《關于深化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結果應用的意見》,把“正向激勵+反向倒逼”的有效機制提升到了新高度,“畝均論英雄”正發揮著指揮棒作用。到2017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中,有7885家經過公開公示的“畝產效益”綜合評價A類企業,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的22%,用地占29%,實際稅收貢獻占60%,是真正吃得少、產蛋多的“俊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