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蘋果(AAPL.US)邁入萬億美元市值的狂歡還縈繞耳畔,但截至11月23日,蘋果股價已較高位下跌超24%,進入技術熊市。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蘋果市值蒸發近2萬億人民幣,這相當于4個百度,8個網易,10個京東,看呆一堆吃瓜群眾。
蘋果的日子不好過,供應商混得更是“凄凄慘慘戚戚”。港股蘋果概念股指數從去年11月中旬的4060點陰跌至目前的1540點,跌幅高達62%,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若要比慘,伯恩光學算得上是蘋果供應商中最慘的一個,上市計劃硬生生被蘋果“打斷”后拖延兩年至今。在伯恩光學心里,或許對蘋果是“又愛又氣”。
“隱形俠”伯恩光學
能給蘋果打如此標簽的伯恩光學,究竟是何許企業?大多數投資者或許都沒聽過伯恩光學這家公司,百度一下它的官網你會發現,網站低調簡單,一副七八年前的即視感,像極了公司缺錢節省開支的模樣。
但若你因此而小看它,那就大錯特錯了。據智通財經APP了解,早在2015年時,伯恩光學便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玻璃面板生產商,占全球市場份額超60%。公司主要面對海外市場,蘋果、三星、HTC、索尼等國際品牌訂單占公司總產值的90%,而在國內市場中,小米、酷派、華為等手機廠商亦是公司客戶,訂單量約占公司產值的10%。
據了解,2015年時伯恩光學的生產總值超300億元,公司在深圳及惠州有兩大生產基地,總廠房面積便超過120萬平方米,兩地員工合計超過10萬。
就是這樣一家在行業內大名鼎鼎的企業,外界卻知之甚少,這得益于公司一貫的低調作風。事實上,伯恩光學已有超過30年歷史,是一家港資私人企業,成立于1986年。
而伯恩光學的成功,頗具開拓性。公司剛成立之時,其實是生產手表表面玻璃,一步步做大之后,工廠規模從起初的100多人擴展至3000人左右。但讓公司一飛沖天的,卻是手機。
當時的手機還在用膠片手機屏,容易留下劃痕。伯恩光學發現此膠片屏缺點后,結合自身做手表玻璃的技術,生產出了玻璃手機屏幕并推薦給了手機廠商。這一嘗試,立即讓伯恩光學訂單大增,至此,手機迎來由膠片屏向玻璃屏轉換的歷史性變革。伯恩光學憑借先發優勢,將蘋果、三星兩大手機生產商囊入客戶名單,以此實現了自身的飛躍。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但抓住了手機玻璃屏幕風口的伯恩光學,好似用完了自身的“運氣”,在IPO這條路上一波三折。
2016年初,伯恩光學的董事長楊建文向媒體表示,伯恩光學雖然不缺錢,至今沒有任何外部借款,但公司要走上市道路,預計于2016年底上市,并融資20億美元。
但可惜的是,蘋果在2016年出現了收入的首次下滑,凈銷售額下滑7.7%,運營利潤下滑15.7%。作為蘋果最大的手機玻璃供應商,受蘋果業績影響的伯恩光學并未按計劃在2016年底上市。
這一耽擱,就是一年。2017年底時,海外媒體紛紛報道伯恩光學正籌備香港IPO,中信里昂、摩根大通已受聘協辦,預計2018年第二季度上市。不過,智通財經APP了解到伯恩的籌資金額由之前的20億美元下調至15億美元,估值有所下調。
但即使下調估值后,計劃再次生變。今年1月底時,伯恩光學宣布將IPO延遲至第三季度,理由是交易渠道在建設中,大量技術和生物技術公司進入資本市場。說白了就是公司認為資本市場新發行股票供大于求,不想看到因市場資金的緊缺造成伯恩光學上市后股價走勢達不到預期的畫面。
很明顯,第三季度上市的計劃又泡湯了。楊建文表示,公司推遲上市計劃主要是因為市場出現拋售,或會影響定價、估值及發行規模。但不僅是上市計劃再次推遲,有市場消息稱,因iPhone銷量的下滑,伯恩光學裁員萬余人,導致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的廠區遭員工圍堵,討要說法。
上市與最強競爭對手的雙重壓力
此次推遲上市計劃后,伯恩光學并沒有給出明確的上市時間,但楊建文表示,新款iPhone銷量的不及預期會對公司的出貨量有負面影響,但伯恩還有華為、三星等客戶,如果市場復蘇,伯恩將重新考慮上市。
但就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而言,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存量手機時代已成定局。2013年時,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以同比近40%的速度增長,但至2017年時,出貨量零增長,智能手機市場已趨于飽和。
伯恩雖還有華為、三星等客戶,但客戶之間的此消彼長,改變不了全球智能手機總量的增長疲軟,伯恩的收入也將難以保持之前的增速,這或許也是2017年底伯恩預計上市集資額直接下調5億美元的根本原因。
手機存量時代,供應商的業績增長點在于在于三個方面,其一是拓展多品類的產品供應;其二是延伸產業鏈;其三是產品升級。比如瑞聲科技(02018)已經開始研究生產光學等非聲學類產品,以拓展產品供應種類,形成新的業績增長點;
而A股的歐非科技(002456),則將鏡頭產品向產業鏈上延伸,在光學領域垂直一體化布局,以削弱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產品升級又分為創新升級及數量升級,創新升級比如京東方A(000725)的柔性顯示屏,具有高ASP屬性。而舜宇光學科技(02382)則是數量升級,智能手機攝像頭從雙攝逐漸向三攝轉變,帶動出貨量增長。
存量手機時代,意味著智能手機流量的紅利已盡,手機產業鏈供應商也已來到十字路口,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形成新的業績增長點?但對于伯恩光學來說,情況要比這復雜的多。
伯恩光學有一強大的競爭對手,即A股上市公司藍思科技(300433)。伯恩與藍思在業務上較為類似,且二者之間還頗有淵源。藍思科技的CEO周群飛曾是伯恩光學的員工,在伯恩打工多年,之后自己單飛成立藍思科技,逐漸成為伯恩的“死對頭”,周群飛也被成為“手機玻璃大王”。
藍思科技于2015年3月18日在A股上市,上市后市值最高破千億。迫于藍思科技的壓力,伯恩2016年便在沒有任何外部借款的情況下將IPO提上日程,但時至今日仍未能成功。而彼時的藍思科技,市值已跌至300億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上半年iPhone的玻璃蓋板供應商中,均有藍思科技與伯恩光學,且二者勢均力敵,市場份額相差并不大。而智能手機玻璃屏幕從2D到2.5D再到目前的3D,3D玻璃蓋板已成趨勢,誰能抓住3D玻璃蓋板的新趨勢,誰就是真正的贏家。3D玻璃蓋板,對于二者來說,都是一場攻堅戰。不過,藍思科技可謂是“攻勢兇猛”,今年上半年3D玻璃廠量已超去年全年,伯恩是否能夠抵擋?
事實上,伯恩與藍思的競爭由來已久,據市場公開消息顯示,在2014年時,伯恩高層拿出一份數據,指責多年來藍思從伯恩挖走高管及技術人員達400人,藍思則表示人才流動是正常現象。雙方還曾爆發過涉嫌竊取商業機密的事件,甚至驚動了湖南警方。
對于業務相似性,伯恩高層在2014年也曾向媒體坦言稱,伯恩與藍思的核心業務是差不多的,兩家公司的主要供貨商也是蘋果和三星,只是伯恩開展的業務更多,包括手表玻璃等。
而今藍思科技僅300億人民幣的市值,市場將藍思與伯恩對標估值在所難免,因此伯恩在上市進程上“投鼠忌器”自然不難理解,畢竟與藍思科技相比,伯恩或許不會有千億市值時的最好套現機會了。
無論是上市還是業務經營,伯恩光學都有不小壓力,究竟是行業老大還是老二,相信不久便會有所分曉,畢竟手機供應鏈廠商集體來到了十字路口,總有摸不清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