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節前,屁顛地跟進深加工行業放假45天的系列報道,最后跟了個寂寞,后來說過不會再關注價格的事,今年放棄行業頂流未再整理發布過任何一條原片調整的價格推文。
很遺憾,今天要食言了,這是和幾個地方協會會長聊完,最后的倔強。
以下內容就事論事,不代表所在單位立場,邏輯上允許的話,甚至不代表本人立場。
另類的產業“數字化”
時維六月,廣東省原片出廠價最高3200元/噸、同比去年上漲1680元,省四原片廠家最高平均均價3100.4元/噸、同比去年上漲1400元,上漲87.4%,7月底比6月底又上漲了9.3%。
浙江,價格最高3240元/噸,最低3140元元/噸,7月份連續漲價6次。8月2日,浙江原片最高3420元/噸出廠價。
據卓創資訊信息平臺數據統計,截止2021年6月份安徽省原片廠家最高3220元/噸、同比去年上漲1680元/噸,安徽省四家原片廠家最高平均均價3002.4元/噸、同比去年上漲1400元/噸,上漲87.4%;2021年春節后安徽省四家原片廠家平均均價從2125元/噸上漲了1127元/噸,上漲53%。

截至7月底安徽部分廠家已漲至3460元/噸。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金九銀十”,假如按當前的漲幅、調價頻率,3500、4000、4500……這些數字會不會成為神話?沒有任何一產業的“數字化”比此時顯得更敏感和刻骨銘心。
市場經濟供需關系論
如果說2020年5月原片觸底反彈是供需關系無可厚非,本就應該恢復到同期水平才是這個行業健康的基礎,貫穿2020年下半年的上漲,“供需關系”成了最強勢的依據,即使到了春節前接近3000元/噸,上演各地協會組織提前放假博弈仍能用供需關系來解釋矛盾的形成,那么,今天接近3500的時候,并且在國家層面明確大宗建材要穩定的環境下,市場經濟供需關系論仍可適用嗎?
當然,供需論的手里還有國內外疫情,中美關系,貨幣超發,冷修等好牌,組合起來也的確無懈可擊,在這里懶得糾纏了,“抬杠”不是本文的重點。
來看看工信部是怎么說的吧。
8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召開了平板玻璃價格座談會視頻會,來自參與會議的《中國建材報》報道(詳細可點擊),本次會議分析了玻璃行業運行情況,產能、產量和價格變化情況,研判玻璃供求變化,研提促進平板玻璃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議。工信部原材料司一級巡視員呂桂新指出,目前平板玻璃價格過高過快上漲,主要是市場供給不足和需求短期過快增長,但也不排除人為操縱和資本市場炒作因素。
留意上面加粗字體!
呂桂新講話中同時提到“平板玻璃價格出現過高過快上漲,引起產業鏈下游企業和一些用戶的較大反應。如果任其發展,不僅會對玻璃深加工產業造成極大影響,還會危及近年來平板玻璃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效,要充分認識到原片價格過高過快上漲帶來的危害。”
如果上面的話還不夠明顯,再看看下面這段報道的態度。
呂桂新表示,無論是與下游玻璃深加工企業比,還是與整個建材工業比,或是與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相對比,平板玻璃價格水平明顯偏高,并帶來企業當前的高額利潤,這里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當前平板玻璃在產能仍然過剩的情況下價格繼續上漲已脫離行業基本面,政策也不允許。
重復粘貼一次:“當前平板玻璃在產能仍然過剩的情況下價格繼續上漲已脫離行業基本面,政策也不允許。”
不得不抬杠的是,市場經濟供需關系論是只單純追求利潤?在全國支援河南救災,惋惜被洪澇奪去302條生命時;在新冠疫情再次波及多省市多地封閉經濟發展放緩腳步時;在河南受災玻璃企業堅強復產時……朋友圈那些連基本通知格式都欠妥的原片漲價小圖片,這是多迫不及待。
讓人矛盾的是,部分原片企業一邊為河南捐款,一邊不解風情地漲價,這算不算是矛盾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
原諒我的膚淺,供需關系屬于經濟學,但國內環境與深加工行業的處境,僅僅是經濟學的問題嗎,起碼七月份不是。
表達訴求等同對抗論
不知何時起,在加工行業形成了一股陰陽怪氣的論調,把加工企業強烈的訴求籠統地歸為與原片廠對抗,以此得出蚍蜉撼樹而自暴自棄的結論,原片市場的今天,真應該感謝這股論調的成全。
不得不重提今年五月份的《黃山呼吁》。
5月,五部委約談價格暴漲的大宗建材,作為大宗建材同樣持續上漲的玻璃原片未在約談名單,迫于當時不穩定的價格行情,為表達合理訴,呼吁有關部門關注,合肥玻璃商會組織召開全國地方商協會黃山會議。
很遺憾,僅河南,陜西,寧夏,武漢,湖南,洛陽,合肥等七地商協會到場,多地商協會、龍頭企業(沒有商協會)婉拒出席。
理由無非三類,干不過、怕報復、像造反。
即便如此,黃山會議上下一心經過充分溝通與探討,黃山腳下寫下了錚錚鐵骨的《黃山呼吁》,通過新玻網、中國建材報等媒體發出最響亮的聲音,并且通過不同渠道反饋。
重溫一下部分章節:
在原片持續上漲,僅2021年5月份玻璃原片較上月上漲25%,較去年同期上漲約95%,部分平板玻璃廠家以及貿易商存在移庫與囤積居奇現象,部分平板玻璃廠家以及貿易商如此密集異常漲價嚴重影響玻璃深加工企業產業鏈生存,成為導致大部分玻璃深加工企業呼吁建議有關部委對于平板玻璃該大宗商品價格異常調研,調研是否確因生產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影響平板玻璃市場價格異常上漲。呼吁建議有關部委對于此番玻璃原片生產企業出廠價格快速上漲訊息高度一致是否具有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的嫌疑進行調研。呼吁建議有關部委對于平板玻璃生產企業與部分貿易商及玻璃期貨市場非正常價格異動是否具有有意制造市場恐慌順勢漲價行為進行調研。呼吁建議有關部委對于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投資與收益及市場支配地位、定價權進行調研,并提議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建立給與玻璃深加工行業與相關部委溝通交流的渠道。
很遺憾,如此雄文,并未得到更廣泛的深加工行業的積極響應,轉發聲援訴求,蚍蜉撼樹的陰陽怪氣陰魂不散。
自律與價格傳導的意念
如果有一天,原片價格創造了天花板的記錄,每個深加工企業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與選擇買單,這不是陳腔濫調的自律就能解決,在可以為參與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時候,習慣性沉默,靜觀其變,一盤散沙,這些聽起來特別刺耳,但就是現狀。
重要的是,那些張嘴就來的向下游傳遞,今天傳得怎么樣了,有多少企業能料想到今年房地產業比去年更不景氣,即使是航母中國恒大也風雨飄搖,國家對房地方的態度,這種拐彎來得又是如此不解風情。
2021年上半年,原片廠家持續不斷的漲價,僅上半年玻璃原片上漲了約85%的情況下,再加去年5月份起的漲幅,哪一個領域可以做到在15個月內,把超過200%的成本成功傳導給下游,并且是在價格頻繁變動的情況下。
對原材料供應商尚且蚍蜉撼樹,對下游又能有多少話語權。對利潤超過100%的原材料放棄訴求,要把價格傳遞給今非昔比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下游,這算是愚公移山嗎?春節后,為留住工人做一單虧損一單的現象并不在少數,可怕的是,這種現象正在成為普遍,當然,如果非要說大浪淘沙洗牌,那確實沒有往下杠的必要,我想說的是,即使是洗牌,也應是由圈內人來打破。
如果有幸在這一輪“洗牌”中活下來,未來,是否要考慮一下在這個行業中的話語權,穩定的市場環境確實不是等來的。
8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召開了平板玻璃價格座談會視頻會,不是因為深加工行業有多悲壯,而是工信部的信訪箱中塞滿了對原片價格投訴甚至舉報的信件,這些信件來自商協會、證券、律師、仍有希望的深加工企業……
產能過剩還是產能集中
截至2021年7月底,安徽省本地共計在產浮法玻璃總產能約8000噸,安徽省目前共約有1500家左右玻璃深加工廠企業,其中安徽省合肥市有250家左右,目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安徽省本地市場的需求,安徽省大量從湖北、河南、山東等地采購玻璃原片。
西南地區,截止上半年,西南地區浮法線26條,深加工企業分別是貴州220家、四川200家、云南超過150家、重慶超過80家。從外地購買原片的企業并不在少數。
類似西南、安徽本地浮法產能無法滿足當地深加工企業需求量的省份比比皆是,截止目前,各地工信部已公布的浮法數量(詳細數據點擊進入來看),部分省市的浮法產能更捉襟見肘。
針對當前供需關系,安徽省玻璃行業協會建議公布未利用產能名單和數據來源,以此論證去僵尸產能的可能性和時間表。窯期一般8-10年,產量相對比較剛性,在此基礎上,有沒有做早期預判,有關部門是否有窯期壽命終結時間表,希望有關部門通過市場調研,必要時交于第三方專業調研機構展開調查,所有報告需提供數據支撐。
同時,寄望改變供需失衡狀態,避免產能集中部分企業、原片企業掌握定價權,從六保六穩角度盡快出臺指導價或限制價等有效政策。目前玻璃原片生產企業如此高的利潤情況下,質量與價格嚴重不符,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要求他們加大對玻璃的研發投入,有效降低自暴率等質量問題,使我們中國玻璃質量上升到更高層次。
如果說,當前環境下仍舊產能過剩,尤其是坊間流傳的383條浮法線中,有(383-309)條是僵尸產能,我想說的是,激活這些僵尸產能大有人在,公布便是。
另一個流傳的72.79%產能利用率,是否應適當新增產能,避免出現斷崖式的供需失衡,導致市場混亂?
踩剎車還是踩油門
自2020年原片觸底反彈始,15個月時間里,最早的合肥玻璃商會向有關部門提起調查申請函(點擊看詳情),多家商協會武漢會議發聲(點擊看詳情),春節前的各地方協會組織45天長假(點擊看詳情),反壟斷調查,8月3日工信部視頻會議……
今天,在原片價格普遍即將邁向3500元/噸的歷史時刻,供需關系,行業自律、價格傳導等概念對穩定行情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換一批關鍵詞不?例如產能調整,例如產能集中,例如自爆率,例如品質提升……
未來,漲還是穩,看吧。
別盲目崇拜資本的力量,也別低估了行業的抵觸,今天如同鬧劇般的原片與深加工關系,回想起一年前說過的那句最老土的話:爭取對話,合作共贏。
3500元/噸!踩剎車還是踩油門,這是道加分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