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原有主業經營不佳的公司,踏入火熱的異質結領域,走上一條“換道超車”之路。金剛光伏如何甩掉包袱,在光伏賽道上前行,值得探究。
財聯社記者關注到,金剛光伏已連續虧損四年,斥巨資跨入光伏領域,并未帶來實質性的突破。再加上其過低的產能利用率,充分說明金剛光伏的業務轉型建立在“脆弱”的壁壘上。負債累累,賬上資金受限,金剛光伏仍在推進大規模擴張。
不過市場景氣度在近期有所好轉。6-7月份,金剛光伏相繼披露數個異質結電池或組件訂單。對此,公司證券部向記者回應稱,本季度的光伏產品銷售情況有明顯提升,但在異質結高昂成本下,能否實現盈利仍需財務進一步統計。金剛光伏是真轉型,還是蹭熱點,靜待時間檢驗。
熱度難轉化為收益連續虧損現金流告負
金剛光伏原名為金剛玻璃,成立于1994年,原是國內專注玻璃深加工領域的企業。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初幾年均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好景不長,自2012年起,其凈利潤便時常陷入同比下滑的窘境。
除了虧損之外,金剛光伏頻頻以財務造假形象現身。
據證監會在2020年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該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存在業績造假等多項違規行為,包括: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虛增營業收入、利息收入及營業利潤;其中,僅2015年,虛增利潤6205.34萬元,占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1072.90%;之后兩年,又出現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資金的關聯交易情況,這也導致其2016、2017、2018年-2018年年期間財報出現重大遺漏。
為了轉型自救,也許看重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2021年,金剛光伏踏進了光伏產業中前沿的異質結賽道。
到2022年,公司光伏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接近80%,至此,公司實現了主營業務向光伏電池的轉型,成為集光伏電池研發、生產及銷售于一體的新能源企業,2022年10月,金剛玻璃正式更名為金剛光伏。
但熱度卻并不能轉化為收益,金剛光伏業績仍處于虧損狀態。金剛光伏2022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2億元,同比增長62.75%;歸母凈利潤-2.69億元,同比減少33.30%;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3.11億元,同比減少663.26%。
另據金剛光伏2023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2億元,同比增長128.39%;歸母凈利潤-4318.32萬元,同比減少45.46%。
截至目前,金剛光伏已連續虧損四年再加一個季度,尤其是2022年玻璃及光伏板塊的毛利率均為負數。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深交所曾向金剛光伏發出年報問詢函。其中,第一個問題便問及公司是否具備持續經營能力。
自金剛光伏轉型進入光伏行業以來,公司的資金面始終相對緊繃。除了現金流告負,公司的貨幣資金所剩無幾。
截至2022年12月底,金剛光伏共有貨幣資金約3.69億元,其中受限資金約3.50億元。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已高達97.16%。
根據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金剛光伏只有一家機構持倉,而2022年財報顯示,尚有國泰、廣發、富國、萬家、易方達等知名基金,也就是說,一季度這8只基金全跑了。
先期投產項目貢獻甚微公司仍推龐大投資計劃
金剛光伏自身陷入資金缺口,且負債率高企,為了發展異質結產業,公司依賴于外部融資進行大規模擴張。
今年5月,金剛光伏發布定增擴產方案,擬募資不超20億元,其中14億元用于年產4.8GW高效異質結電池及1.2GW組件生產線項目,6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實施主體為控股子公司歐昊新能源電力。另外,預案顯示,該項目總投資金額將超過42億元。
然而,這項投資只是金剛光伏龐大規劃中的一部分。2021年6月,金剛光伏啟動1.2GW異質結電池及組件項目,擬投資8.32億元;2022年6月,擬總投資41.91億元至4.8GW異質結電池及組件項目。
僅公布的這三項投資高達92億。但大量的投入,并未給公司帶來正比例的產出及收益,目前對業績的貢獻甚微。
據悉,金剛光伏1.2GW異質結項目已于2022年投產,但實際產量卻很低。年報顯示,2022年公司電池生產線實際產能為1000MW/年,產量為208.16MW,約占實際產能的20.82%,計劃產能1.2GW/年;組件產線實際產能為500MW/年,產量為109.93MW,約占實際產能的21.99%。
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據公司披露,由于電池生產線改造,僅生產電池片98.64MW。由于電池片產量有限,僅生產組件4.91MW。
對于實際產能與計劃產能差異較大的原因,根據金剛光伏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復,包括將原設計的非晶工藝改為單面微晶工藝,工藝改造后電池片生產線存在安裝調試過程,產量提升需要一定時間等原因。
公司還提及,由于異質結電池片及組件2022年處于產能爬坡階段,實際可利用產能未達到設計產能,因而產品的單位人工和單位制造費用均較高,導致毛利率為負。
此外,金剛光伏披露,去年公司關聯銷售額占全年營收總額較大,原因主要是向關聯方廣東中梁銷售光伏組件1.69億元導致。根據財報,去年金剛光伏通過組件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82億元,也就是說,金剛光伏所產超過90%的組件產品是賣給內部關聯方公司的。對單一大客戶且是關聯方的高度依賴,或許是金剛光伏業績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而對于光伏這樣重資產、且技術革新較快的產業來說,金剛光伏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明顯相對同行存在不足。根據數據,去年光伏上市公司的平均研發支出為6.41億元,而金剛光伏的研發支出僅為0.27億元,幾乎排在所有業內公司的末端。
異質結市場空間廣闊但成本不改善難有競爭力
今年以來,異質結電池技術迎來產業加速。隨著光伏行業的壯大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斥巨資布局HJT電池賽道。但值得關注的現實情況是,量產穩定性與成本競爭力仍然是需要解決的難點,需要廠商進行開拓。
而且,HJT實際落地的規模仍然較小。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2022年,新投產的電池片量產產線仍以PERC電池產線為主,n型電池片占比合計達到約9.1%,其中又以TOPCon電池片為主,市場占比約8.3%,異質結電池片市場占比約0.6%,
金剛光伏上半年的HJT電池片總產能預計為2.4-3.6GW,下半年預計為4.8-6GW。如果異質結不能迅速擴大市場,產能只會嚴重過剩。這對寄希望于通過異質結改變現狀的金剛光伏來說,更是巨大挑戰。
今年6月以來,金剛光伏相繼披露了與JS公司簽訂的70兆瓦HJT組件采購訂單、與廣東中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簽訂的價值3.48億元HJT組件訂單等重大合同。對此,金剛光伏證券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受到酒泉基地等產能增長的刺激,公司銷售訂單向好發展。
對于目前HJT訂單能否盈利,上述人士表示,生產成本和出廠售價之間肯定是有利潤的,但還需要考慮設備折價、財務費用等一系列問題,能否盈利存在不確定性。目前還難以做出精準統計,需要財務部門進行進一步核算。
另外,其還表示,今年光伏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降溫”,從利潤方面考慮,對公司的刺激并不太大,因為公司產品售價也隨著有所降低。但這將會激發光伏電站的投資積極性,對于市場銷售、開拓客戶存在利好的一面。
獨立研究員陳佳向記者表示,異質結電池技術逐漸成為新一代N型電池技術中佼佼者,但過去幾年,HJT的前期投入成本也非常高昂。在全球經濟環境不佳的風險之下,光伏電池產業鏈下的廣大中小型企業要下重金對賭光伏新技術變革方向是有難度的。這對金剛光伏的轉型發展構成壓力,公司需要防止因賭錯技術發展路線或者行業景氣波動而造成短期經營壓力過大的局面。
目前,各家光伏企業都在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希望降低銀的使用,進而降低成本。具體措施包括使用銀包銅,以及用銅完全代替銀等方案。
金剛光伏也表示,銀包銅產品目前公司已完成驗證并具備量產能力,目前的驗證結果表明銀包銅的使用對電池片效率的影響非常小,可以滿足產品要求,待下游客戶驗證完成并同意后公司將導入量產。
但上述降本措施到底效果如何,尚未有定論。短期內如果不能大幅度解決成本問題,金剛光伏的HJT產品很難有較強競爭力。
HJT也許具有較強的前景與潛力,但擺在金剛光伏面前的,是市場競爭激烈、生產成本高昂、資金財務緊張、研發投入不足等現實難題。